标题摘要内容
周恩来的读书态度和方法:提倡秀才班子多读书
来源:学习时报 | 作者:学习时报 | 发布时间: 2021-04-01 | 3334 次浏览 | 分享到:

 “多多读书,多多研究”,这是周恩来于1945年1月8日写给后来出任八路军高级参谋的王梓木信中的勉励之语。周恩来一生酷爱读书,无论是在条件艰苦的战争年代,还是日理万机的和平建设时期,他都保持着好学的良好习惯,想方设法挤出时间看书学习。周恩来读书的方法很多,这里撷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几条。

 

广览博采 比较吸收

  周恩来在南开大学读书期间,精读和涉猎了中外思想家,如顾炎武、王夫之、梁启超以及欧洲卢梭、赫胥黎、亚当·斯密等人的著作。他在博览的同时,以审慎求真的态度“对于一切主义开始推求比较”。他将中西方的思想观念进行对照比较,得出了不少有益的启示。

  周恩来在读了亚当·斯密的《原富》后,将其与孟子的思想进行对比,于1915年秋写了《子舆氏不言利,司密氏好言利,二说孰是?能折衷言之与?》一文。国家适值存亡之秋,如何拯救中国,有的主张“必自正人心始”。有的则主张“国富则民必强,民强则国斯兴”。周恩来提出,二者不可偏废,需折衷取之,孟子的“言义不及利,乃正人心之所本也”,亚当·斯密的“言利不及义,斯富国之左(佐)证也。”“二氏之说尽善”,但如果分而行之,只能“促吾国之亡。”周恩来将古今中外的思想观点进行分析比较,并结合中国历史与国情评析其适用性,这种读书方法有其独到的指导意义。

  周恩来一直强调我们对待任何问题,都必须坚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发扬“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的刻苦读书精神,“要做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正是这种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使其收获匪浅。

  批判反思 审慎接受

  周恩来在读书过程中,强调要批判的学习和思考,要“审慎求真”,不要盲从,要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评论,不要全盘否定,对正确的东西加以肯定、学习和借鉴,对错误的东西加以否定、舍弃。

  从1958年11月到1961年6月,毛泽东在全党范围内先后四次提倡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学政治经济学。周恩来积极响应号召,并于1960年2月在广东从化召集国务院、书记处等领导人组成读书小组,前后学了20多天的时间,把《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社会主义部分近27万字诵读了一遍,并作了三次系统的发言。

  在2月25日的读书小组学习会上,周恩来谈了学习苏联教科书的态度和方法问题,他针对教科书在某些原则问题上存在妥协倾向作了批判,并指出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央党校、国际关系学院、人民大学等学校仍在使用《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认为这是“我们的实际和理论有矛盾。”他不是否定大家学习这本教科书,而是担心部分教员和学生在认识上缺乏批判态度。

  • 评论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