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政府的扶贫资助,家里不可能供我来上大学。我选择读思政专业,选择加入党组织,是发自内心的。”她跟老师同学们这么说。
毕业返乡,是黄文秀第二次重大人生选择。
2016年北师大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黄文秀放弃到国家电网工作的机会,选择加入选调生队伍回到百色,立志为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奉献青春。
投身扶贫,是黄文秀第三次重大人生选择。
参加工作刚满一年,黄文秀就要求到基层去。2017年8月,她到石漠化片区的田阳县那满镇挂任党委副书记;2018年3月,又主动要求到条件更为艰苦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乐业县担任百坭村第一书记。
在百坭村,村民黄仕京问她,你一个名牌大学毕业的研究生,为什么要到这么边远的农村工作?她说,百色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是哺育自己的家乡,怎么有理由不回来?作为一名党员,就必须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投身到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
驻村一年多,她常以“长征的战士死都不怕,这点困难怎么能限制我继续前行”来勉励自己,不向困难屈服,以不脱贫决不罢休的坚定决心带领群众克难攻坚。
6月16日晚上,她不顾暴雨侵袭,连夜赶回百坭村。洪水雷电交加,进退之间,她决然选择继续向前,奔向她牵挂的受灾的村庄和村民们,因遭遇泥石流,黄文秀年轻的生命最终牺牲在扶贫的路上。
这是她人生的最后一次选择,壮烈而伟大。
坚守使命,牢牢扎根家乡土地
研究生临近毕业时,听说黄文秀想回老家工作,她的导师郝海燕并不意外。
“她的硕士学位论文题目叫《广西壮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与开发——以传扬歌校本课程开发为例》。”郝海燕当时问她,为何要选择这样的课题。
“很多人认为,少数民族的教育资源尤其是德育资源贫乏。但我却发现,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比如壮族传扬歌等。”黄文秀说,确定选题前,她已做了充分的实地调查。
郝海燕感慨地说,对故乡的爱,已经深深镌刻在黄文秀的骨子里。她来到北京学习,并不是为了留在大城市工作,而是要将所学的知识带回故乡,服务老区。
“有没有考虑过回家乡,下基层?”在校期间,黄文秀还是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学生助理,为同学提供就业咨询。每当有同学咨询就业方面的问题时,她总会不厌其烦地多问这么一句。
在她毕业后的第二年7月,北师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中心主任白勇为了办理选调生事宜,来到广西。黄文秀得知消息后,特地从百色赶到南宁参加座谈会,谈了自己的感受。临走时,还不忘跟白勇说:“老师,有机会我一定要回到北师大,给学弟学妹们讲讲我们选调生的故事,鼓励他们也到基层来奉献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