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用欣赏和赞许的眼光看待青年的创新创造,积极支持他们在人生中出彩,为青年取得的成就和成绩点赞、喝彩”。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心鼓励下,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豪情满怀,经得起风雨、受得住磨砺、扛得住摔打,成为中华民族生气勃发、高歌猛进的亮丽风景。
2021年7月21日,正在西藏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林芝市嘎拉村。
在村便民服务中心,90后大学生村官黄海芬见到总书记,激动得心怦怦跳。这名潮汕女孩在广东上大学毕业后,放弃白领工作,怀揣梦想奔赴雪域高原。
“将来留在这里吗?”习近平总书记问。
“留下!安家啦,爱人在隔壁村,也是一起来西藏的。”黄海芬腼腆地笑了。
“从沿海到高原,这里需要人啊,你在这边好好干。”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她。
殷殷话语,如春风拂过心田。黄海芬努力点头,眼里含着幸福的泪花。
从脱贫攻坚的战场到乡村振兴的热土,无数青年挺身而出,将个人奋斗的“小目标”融入党和国家的“大蓝图”,把汗水挥洒在祖国大地上,成为当之无愧的时代先锋。
祖国西北,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一望无际。
每天上午10点,90后杨兴准时来到采油作业区。他打开记录本,紧盯机器,“磕头机”有节奏地上下摆动,“吱呀吱呀”,宛如青春之歌的韵脚。
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2020年,杨兴和110多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毅然选择奔赴新疆基层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给他们回信,支持同学们的人生选择,并勉励他们“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作贡献”。
言简意深,纸短情长。中国有梦,青春无悔。
“毕业后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以仁心仁术造福人民特别是基层群众”“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实习的西藏大学医学院学生、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等都收到总书记这样嘱托殷殷的回信。
广大青年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把边疆和基层作为最好的课堂,在磨砺中见风雨、长才干、壮筋骨,书写着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青春篇章。
“让广大青少年都能充分感受到党的关怀和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2019年在希望工程实施3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希望工程,强调进入新时代,共青团要把希望工程这项事业办得更好,努力为青少年提供新助力、播种新希望。
党旗所指,团旗所向;党有号召,团有行动。
“广泛组织动员广大青年在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生力军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为共青团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找准工作切入点、结合点、着力点指明方向。